心智障碍儿童面临的困难是多重复杂的,家长、老师和社工往往过多关注康复需求,这些儿童每天都奔波于各训练机构之间,不知不觉忽略了必要的社区融合。
“心智障碍儿童社区关怀计划——儿童友好之个案管理模式的运用”是以个案支持出发,赋能基层社工的个案管理能力,通过社工直接提供窗口式咨询、个别化跟进家庭和资源链接等整合性服务,以缓解心智障碍儿童及其家庭的困境,让个案支持到达社区三公里。
#项目的绩效目标#
1.成效目标:建立一支具备个案管理服务能力的儿童社工队伍
2.产出目标:形成一套运用个案管理模式开展社区关怀的社工操作指引
3.影响目标:营造友好的社区环境
01 赋能社工
为了提升儿童社工对残障者及家庭的服务能力,开展了系列的个案管理专业培训和实务操作的陪伴式成长计划。
项目通过3场培训,从个案管理基本的内涵、原则和功能开始,细化接案、需求评定、制定计划、策略选择、资源链接等操作流程,再深化对残障儿童权利、阶段性特征和具体困难的认识理解,系统地展示个案管理在残障儿童领域的运用。
项目执行过程中联动到全市服务残障者的多种社工岗位,开展专业培训、陪伴式成长等措施,以传递专业理念和技能,同时也在同步搜集这些岗位的支持需求。
这些社工岗位如市未保中心、街道社工站(石岩、海山、香蜜湖)、福利中心(市福利中心、宝安福利中心)、照料中心(楼村、新湖)、残协专委(侨香、布吉)、精防领域(坪山、罗湖)等6个不同单位。
针对社工们工作中遇到无法跟残障儿童沟通、带着问题看残障儿童家庭、感觉做不了什么事情等现象。项目分析出这些现实困难的背后,可能是大家对残障儿童的权利需求不清,对残障者家庭的态度偏差,对社工自身的价值和功能缺少信心。
于是,项目开展了结合个案实务的社工陪伴式成长计划,通过心智障碍科普、专业书籍学习、具体个案研讨等内容,真正将个案管理工作模式运用到个案工作中。20名社工参与陪伴式成长计划,累计参加督导、个案研讨和交流117人次,初步建立一支小规模的培养社工队伍,其中9名已经能够开展个案管理实际工作,从最初的艰难拟定家访提纲,到能够完整地接案、填写需求清单、制定跟进计划,并形成2个优秀服务案例。
专业理念和技能的传播,不仅帮助社工们较好地处理了现有残障个案服务的困难,还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社工们所在的团队的残障服务工作,例如海山街道和石岩街道这两个社工站点,已经开始尝试设计本街道的心智障碍群体的项目,如海山的特教融合支持小组和石岩的家长喘息服务。
个案管理模式,它应该基于“以个案为中心”和“人在情境中”的视角,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方法(模式),镶嵌到一个具体服务基础上发挥优势,优化既有服务的流程,联动外部相关联的资源和服务,有效地地帮助个案对象解决困难。
02 梳理手册
为了梳理项目的知识内容,也为了形成儿童社工开展心智障碍家庭工作的指引,项目陆续推出督导课程和操作手册。
面对残障儿童的复杂需要,我们都知道不能单纯的依赖单个家庭来解决,要有社区化支持的思路,要调动学校、机构和社区多方的参与,也要老师、社工、志愿者、家长等多种角色的有效协作。
项目执行中形成《儿童社工在社区中服务心智障碍家庭的工作手册》,从心智障碍概述、心智障碍儿童的需求与权利、个案管理模式、实务流程及工具、个案管理模式的运用等五个章节梳理社工的工作指引,相信能够帮助大家不断揭开谜团,应对更有方向。
同时,根据社工对心智障碍人士及家庭的诸多疑惑,项目开发工作手册对应的系列的课程《认识心智障碍》和《残障者家庭的特征及面临挑战》,先后在海山街道社工站和宝安尚德社工服务社面向社工开展公开培训。
我们想进一步传递,残障儿童同样是儿童,需要被很好的照顾、需要上学快乐成长、需要有同伴娱乐玩耍,社工们可以从很多需求点切入去设计服务,不要被“残障”遮盖住儿童应有的权利、生活和支持!
03 营造环境
为了让社工们前行更有力量,也为了促进更加融合的社区环境,项目不断优化志愿者在活动中的参与内容、参与形式,促进儿童友好、融合互助的实现。
2021年4-5月,项目组织了志愿者家访活动,19名志愿者分别入户到9个心智障碍儿童的家中,每位志愿者都能倾听家庭的经历、与特殊儿童互动,真切感受与另一个生命故事碰撞的过程。
2021年5-6月开展“认领一张礼物清单,拥抱一个别样童年”六一活动,招募爱心志愿者为心智障碍儿童购买节日礼物,志愿者们在查看一张张满载生活点滴的礼物清单中知晓特殊家庭的现状,在购买每个儿童专属礼物的细碎中体验与另一个生命的链接。
写在最后的话:
开展残障儿童个案服务,需要厘清基本的权利和价值观,不能盲目上手就干;需要牢牢打下基本功,不是单凭消耗自己的满腔热情。社工服务心智障碍儿童及其家庭,不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计可施,还有志愿者队伍与我们一路前行。相信心智障碍儿童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儿童友好的社区环境会越来越宽广!
下一篇: